王文志用竹子說愛的故事|台灣之光|深度導覽#小豆島#瀨戶內藝術祭#Shodoshima
到小豆島, 就是為了王文志的《擁抱・小豆島》這件作品。 一大早, 我們搭藝術祭特別班車前往中山 車子來了, 大約20分鐘後抵達春日神社前這一站, 路上,很像走在嘉義的山路, 有溪谷、有竹林。 一個金黃球體藏在田野之間, 那就是作品本人。 這趟海域, 我已經來回15年了, 同樣的村莊、 同樣的路上, 我好像回到小豆島的家一樣, 這個入口處要自己打開門、自己上鎖, 很多熟悉的事物, 一起合作多年的建設公司老闆, 村長和村民,都在這裡迎接我回來, 瀨戶內藝術祭小豆島上, 每三年一次的作品, 這次是第六次了。 來自台灣嘉義的藝術家王文志再次回到小豆島, 用超過4千根竹子編織搭建這座巨大作品, 全長約60 公尺、高達15公尺, 走進來,有溪澗水聲和山林鳥鳴隨行, 整件作品就像展開雙臂、來個擁抱的姿態, 靜靜地坐落在梯田之間。 thank you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こんにちは 竹片交錯,有各種表情, 陽光從縫隙灑落, 這是「歷來最長的廊道結構」, 像是臍帶, 連結人與大自然, 這段路儘管迂迴, 走起來卻很自在, 沒有未知的茫然, 柳暗花明, 是一種回家的放鬆。 你第一次看這種作品齁 真的震撼 震撼齁 剛才那對以色列夫妻,她說: 對,她看的作品裡面, 這一件,她最愛, 她還沒看呢,剛剛才到, 她從外觀看, 她就覺得這一定是她最愛的, 為什麼選擇竹子創作? 王文志的答案好簡單, 最初,他只是覺得竹節很美, 剖開後還有股清香, 才想把竹材做成大型的裝置空間, 讓人有種走在竹子中的自然感受。 island oh island Shōdoshima 哈哈哈哈 哦,這邊就是中山的位置(希望我有猜對) 然後這是一個 這是小豆島的地圖, 然後,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山, 這個深凹地板,象徵島嶼地景的深刻凝視。 彷彿進入小豆島的內部核心及海底深處。 所以,我們現在在這裡,對不對? 好,然後我們下午要去下面那個洞。 當陽光從縫隙灑落, 當細雨飄散竹香, 當撫觸竹片, 當微風輕拂, 在光影流轉之間, 呼吸著大地的呼吸。 仰望, 天人合一。 謝謝小蝦隊志工Yuki, 她很興奮告訴我,她是王文志的粉絲❤️ 盡力告訴我,深凹地板就是「小豆島地圖」。 阿昏在做什麼? 畫畫或者寫字? 這是一本留言簿。 哇……. 這個好厲害喔! 你看,這個…… 這個好感動。 從另一端出口走出來, 發現這個圖示, 入口設計成兩隻手臂張開的形狀, 真的很像「島在擁抱人」。 我從外圍走一圈,仔細觀察結構與竹藝紋路。 王文志說,小豆島就像第二個故鄉。 居民的溫暖、土地的氣息, 讓他想在這裡留下「擁抱」的形狀。 這次製作過程中, 有「小蝦隊」志工團隊, 也有來自澳洲、巴西等地的藝術家, 還有在地居民一起幫忙撿竹、編竹。 所以你看到的, 不只是藝術品, 而是一個「大家一起完成」的作品。 再看看這個作品, 當陽光角度變化時, 球體的顏色和光影都會不同, 它會隨著風、光線、時間而改變, 就像生命本身。 在《擁抱小豆島》紀錄片中, 創作團隊的一位成員 來自澳洲的新銳藝術家Taya Mikah說了一段話, 讓我很有觸動。 在現代社會, 我們和雙手的連結變得疏遠了, 好像逐漸忘記怎麼使用這些工具, 像是編織、氈毛這些技藝, 還有我所熱愛的各種手工藝, 它們都展現一種非常直接的關係, 是身體與材料之間的連結, 在現代藝術的領域當中, 我指的是很多藝術家, 他們是觀念藝術家, 是別人幫他們完成作品, 或使用3D列印製作, 但像文志這樣的創作方式, 是一種親手實作、親手投入的創作, 你的身體真實的感受到這些材料, 像我現在, 雙手長滿繭,滿是竹刺, 這就是和材料之間的關係, 你真的在觸摸這些材料, 並以最原始的方式去感受它們, 我認為某種程度上, 當你參與創作, 你自己就成這個裝置的一部分。 是啊,當我們進入其中, 或坐或躺, 身體就是光影的畫布, 被大自然擁抱, 我們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旅途中遇到一位氣質美女,她分享了自己的體驗。 是比較喜歡小豆島的竹屋, 我們台灣人王文志的作品, 那天有一點溫暖, 可是躺在那裡很涼快, 待了至少半個鐘頭吧! 就整個在那邊休息, 然後就感受風啊!陽光啊! 影子啊!覺得很舒服。
#小豆島 #王文志 #SETOUCHI TRIENNALE 
到小豆島,就是為了王文志的《擁抱・小豆島》這件作品。
用超過4千根竹子編織搭建這座巨大作品,全長約60 公尺、高達15公尺,整件作品就像展開雙臂、來個擁抱的姿態,靜靜地坐落在梯田之間,行進其間,有溪澗水聲和山林鳥鳴隨行。竹片交錯,有各種表情,陽光從縫隙灑落;這是王文志作品中「最長的廊道」結構;因為日照接觸不同,竹子顏色會有變化。當陽光角度變化時,球體的顏色和光影都會不同,它會隨著風、光線、時間而改變,就像生命本身。
王文志說,小豆島就像第二個故鄉。當地居民的溫暖、土地的氣息,讓他想在這裡留下「擁抱」的形狀。這次製作過程中,有「小蝦隊」志工團隊,也有來自澳洲、巴西等地的藝術家,還有在地居民一起幫忙撿竹、編竹。所以你看到的,不只是藝術品,而是一個「大家一起完成」的作品。
是啊,當我們進入其中,或坐或躺,身體就是光影的畫布,被大自然擁抱,我們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影片中柔美的音樂與歌聲,來自熱愛台灣的音樂才女黃小玫,她翻唱的「First Love」是一種對永恆的感動,即使瞬間或短暫,有一刻的懂得,足矣。竹屋終將拆卸,人生總有離散,我們會記住當下被擁抱的美好,也謝謝小玫,為我們留下青春的印記,如此溫婉、美麗。
王文志聲音來源:2025《擁抱小豆島》紀錄片/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
影片來源:《山林的饋贈 編織心靈的殿堂 – 王文志》Ep.236 藝次元宇宙
音樂特別感謝──
Utada Hikaru – First Love (Cover by SANDY HXM)
Like the wind
https://pixabay.com/zh/music/modern-classical-like-the-wind-267440/
 
						
			
1 Comment
我當天超早去都還沒人,一人獨享30分鐘竹的擁抱超寧靜,雖然當天沒有陽光製造光影。但排小豆島就是為了它,十分值得